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蔽镔|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并明確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深刻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實踐證明,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既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瘪R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一方面必須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全體人民共同分享人類創造的精神產品、精神文明成果和科學文化成果,提高精神生活水平,也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人的共同需要和更高層次的需要。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建設物質富足的現代化,也要建設精神富有的現代化。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中國特色的明確規定,深刻闡明了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鄧小平同志曾深刻闡述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習近平總書記也深刻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我們要繼續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币虼?,要堅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共同構成共同富裕的完整內容。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所謂共同富裕,不僅是指物質生活上的共同富裕,而且包括全體人民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是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泵篮蒙畎镔|富足和精神富有兩方面豐富內涵,體現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確立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和重要責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更為崇高的使命
盡管物質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前提和基礎,但精神生活則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征,即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人要追求一種精神性存在,追求真、善、美等精神價值。因此,人在進行物質生產活動、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也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境界,實際上就是理想信念、價值追求、自主意識、精神狀態、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和人文情懷等的綜合。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更為崇高的歷史使命和追求。
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豐富精神世界和提高精神境界。馬克思主義把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人的勞動創造看作是人的精神世界與精神境界的塑造、確證和提高的根本方式。正是在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社會實踐原則、社會交往方式等內化為人的精神要素,從而激發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道德情操和審美享受等,不斷豐富精神世界和提高精神境界。馬克思認為,一個人只有成為全面的人、真正的人,才能“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也就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高度統一。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要在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確證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優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統一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重要區別。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不僅注重物質上的現代化,更關注人的現代化,體現在人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能力素質、道德情操、文明素養等全面發展上,體現在始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始終高度重視解決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生活領域的突出問題上,破解了西方現代化所造成的物欲膨脹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和弊端,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邏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和廣泛踐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為不斷拓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更加強勁的精神力量。開啟新征程,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使之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先后創立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勇于開拓創新,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在實踐上不斷豐富,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穩步推進,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程中,我國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強大的思想道德基礎和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逐漸解決了人民群眾的“富口袋”問題;另一方面,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切實解決好“富腦袋”問題。進入新時代,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民主法治素養和生態文明素養得以提升,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充足富有的精神文化生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雖經無數內憂外患、飽受種種磨難,卻發展成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歷史的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始終有著自己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家園。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深遠。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聚了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等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獨特精神標識和強大精神支撐。
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激發人民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題。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不竭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光輝成就,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優良作風,集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和高尚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碼,已經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精神血脈之中,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校準方向的豐厚精神滋養,而且是鼓舞和激勵全體中國人民風雨無阻、團結奮斗、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戴木才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教授、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