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張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離群眾近些 再近些
    發表時間:2023-03-29 來源:中國文明網

      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是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

      為了這“最后一公里”,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圍繞“在哪實踐”“誰來實踐”“實踐什么”“怎么實踐”等文明實踐活動的“節點工程”,整合資源建陣地、健全組織擴隊伍,豐富載體增內容、深化實踐挖潛能,用一批批有深度、有溫度、有回響的特色宣講,一個個有特色、辨識度高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項目和活動品牌,一項項接地氣、有活力、可持續的志愿服務活動,讓文明新風吹遍鄉野,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離群眾近些,再近些!

      陣地,建得近些

      整齊的書架倚墻而立,琳瑯滿目的書籍滿布,在臨澤縣倪家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農家書屋內,四五個孩子正在安靜地閱讀;在器樂室,文藝愛好者們正彈奏著舒展悠揚的樂曲;一墻之隔的書畫展覽室內,書法愛好者們正在揮毫潑墨……  

      這個占地面積為315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設辦公室、農家書屋、書畫展覽室、七彩大講堂等多功能廳室,滿足了該鎮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和理論宣講的需求,這里儼然成為了當地群眾的“百姓之家”。

      據了解,倪家營鎮按照“六有”標準(即:有機構、有隊伍、有場地、有制度、有活動、有經費),對全域所、站進行標準化提升、示范化打造,形成全域性的文明實踐矩陣,延伸文明實踐的服務觸角。

      這樣的實踐所,在張掖市有70所。

      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家風家訓文化墻、五墩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范基地……對于山丹縣東樂鎮的村民來說,不僅耳熟能詳,還樂在其中。

      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集五大服務功能于一體,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文化分館、農家書屋、道德講堂、百姓舞臺等功能場所,同時東樂鎮還啟動建設了城東鄉村記憶文化館、農民健身體育館,總體形成“三館兩所”文旅發展綜合體,把東樂打造成為戶外運動承辦節點、文化旅游觀光節點、紅色文化教育節點,縱向形成“實踐所—實踐站—實踐點”三級陣地鏈,最大限度滿足了群眾的各項文明實踐需求。

      

      臨澤縣倪家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農家書屋。

      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截至目前,張掖市高標準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7個、實踐所70個、實踐站887個,打造符合標準且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務站點700多個,讓文明實踐的觸角遍及張掖大地。

      形式,貼得近些

      講故事、拉家常、編節目……

      近年來,張掖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載體,創新視覺手段、運用藝術形式,用“鄉音”傳“黨音”,群眾在哪里,就把黨的聲音傳到哪里。

      在高臺縣南華鎮小海子村村民張文云家的院子里,由鎮村干部組成的“小板凳”宣講隊圍繞村民普遍關心的民生保障、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問題,以“拉家?!钡姆绞街v解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他們把“書面語”轉化為群眾喜歡的“家常話”,把“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讓大家在“故事會”中一起暢談未來發展愿景。與此同時,一場場別開生面的“庭院懇談會”在臨澤縣平川鎮三三村村小廣場、大樹下、庭院里開展得如火如荼。群眾直言,這種宣講通俗易懂,不懂就問,政策明白了,大家的發展信心也高漲了。

      只有在時間上跟進、空間上貼近、感官上親近,才能更好地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推進現代化事業發展”……行走在張掖市各村,一句句振奮人心的宣傳標語、一幅幅內涵豐富的宣傳噴繪隨處可見。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打造的主題廣場、主題街區、文化長廊等微景觀新穎別致,如同一幕幕“無聲的宣講”,自成一景。村民親切地稱它們為“家門口的學習角”,抬眼就能學,朗朗上口,容易背誦記得牢,尤其是一個個大紅色的景觀小品讓村里充滿了喜氣。

      榜樣,靠得近些

      近幾年,民樂縣喪事期間“一碗粉湯待親人”的做法倍受贊譽。

      “以前村里辦喪事都是大吹大鬧、大操大辦,一場喪事差不多要花去半年的收入;現在一碗牛肉粉湯就把喪事辦了,我覺得這樣很好很方便,減輕了很多負擔?!泵駱房h順化鎮張宋村村民宋開讓說。

      翻開張宋村厚厚的紅白理事會記事本,一篇篇紅白喜事備案表記錄,真實地反映出“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新風帶給村莊的變化。

      

      民樂縣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新時代文明實踐所。

      “好人好事有人夸、新風正氣傳得開、陳規陋習必須改”。近年來,張掖市以移風易俗為切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陣地,充分發揮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作用,大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倡導文明新風,引領鄉風文明新風尚,助推鄉村振興。

      “曬被子”曬出新生活 ,“比孝心” 比出真善美。這兩年,在臨澤縣,曬被子、比孝心成了各村鎮人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話題。

      一場場由當地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組織的“曬被子·比孝心”活動,讓村民紛紛把家中老人的被子拿出來曬、摸、聞、比,由此來評比子女是否關心、孝順老人,激發村民孝老愛親,培育文明向上的家風。

      服務,離得近些

      山丹縣,“土專家”把講堂搬到田間地頭,提供專業性、功能型、常態化服務,全面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求;

      肅南縣,“讀報員”志愿者服務隊為轄區內老黨員提供讀報講解服務,讓老黨員學習“不掉隊”;

      臨澤縣,“背包客”青年志愿者走訪慰問幫扶對象,打掃庭院、維修電路、理發和洗衣服;

      ……

      不能讓文明實踐“空對空”,更不能讓文明成為“一陣風”!

      通過“一所一品、一站一品”建設,張掖市培育了一個又一個志愿服務品牌,涌現出一大批獨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項目和活動品牌。竇蘭英服務群眾類品牌工作室、張小燕愛心公益類品牌工作室、陳宗新特色宣講類品牌工作室還被列入“甘肅好人”文明實踐品牌工作室。

      服務“不斷線”、愛心“不打烊”。典型的帶動,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者。

      截至目前,全市共實名注冊志愿者24.4萬人,組建志愿服務組織3535個,培育了“思源公益”“螢火蟲公益”“焉支星火”等一批示范性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甘州區“母親義工”、臨澤縣“六進、十送”、高臺縣“我為鄉親出趟診”等志愿服務活動受到群眾好評。

      他們,將理論宣講送到田間小院,文藝表演辦在百姓門口,志愿服務深入街頭巷尾!

      他們,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離群眾近些,更近些…… (供稿:甘肅省文明辦 甘肅文明網)

    責任編輯:張 殊凡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